国务院发文,送五大利好,国内仿制药企应狂喜!
所得税按15%,药品招标采购一视同仁,医保支付一个标准……出政策激励医院多多使用仿制药……
国务院发文,国内药企沸腾了
昨日(4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下称《意见》)。此文一发,暖风扑面,国内药企沸腾了。
改革完善仿制药相关政策,关乎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幸福安康,关乎民族未来。14亿国人也沸腾了!
《意见》全文三千余字,分为“促进仿制药研发、提升仿制药质量疗效、完善支持政策”三个部分。逻辑很清晰:鼓励仿制药研发,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国家给政策支持。
专家点评:参与该文件起草过程的一位专家昨日向赛柏蓝表示:为促进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这份文件可以用九个字概括,“快点有(增量)、还得好(质量)、用得上(可及)”。
其中,业界最关注的无疑是“支持政策”的部分,赛柏蓝精选如下:
首次提出:药品集采,仿制和原研药,平等对待
及时纳入采购目录。药品集采机构,要按药品通用名编制采购目录。促进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和原研药平等竞争。
对于新批准上市的仿制药,相关部门应及时编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编码,对应的通用名药品已在药品采购目录中的,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应及时启动采购程序;对应的通用名药品未在药品采购目录中的,自批准上市之日起,药品集中采购机构要及时论证,积极将其纳入药品采购目录。
国家实施专利强制许可的药品,无条件纳入各地药品采购目录。
替代原研药,激励使用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
促进仿制药替代使用。将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纳入与原研药可相互替代药品目录,在说明书、标签中予以标注,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便于医务人员和患者选择使用。
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加强药事管理,制定鼓励使用仿制药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对临床用药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按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的要求,除特殊情形外,处方上不得出现商品名,具体由卫生健康部门规定。
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加强医疗机构药品合理使用情况考核,对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医生进行公示,并建立约谈制度。强化药师在处方审核和药品调配中的作用。在按规定向艾滋病、结核病患者提供药物时,优先采购使用仿制药。
专家点评:同写意论坛发起人程增江博士对赛柏蓝表示,在不久前国务院宣布大部制改革,药监局并入市场总局,业内担心一致性评价是否会减缓推进的情况下,此次意见再次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发布文件推进一致性评价工作。
个人认为意见的核心是加快进口药品的仿制药替代使用,这无疑是对一致性评价的最大推动,也说明药监局组织机构调整不会对2015年后毕局长推动的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进程产生不利影响。如此大力度地支持加快原研药品的仿制药替代使用是否是当前中美贸易战中方反制的一个姿态也未可知。
首次明确提出:医保支付标准一视同仁
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激励作用。加快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原研药按相同标准支付。
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药品纳入目录。对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药品,不得按商品名或生产厂家进行限定,要及时更新医保信息系统,确保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同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通过医保支付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使用仿制药。
专家点评:昨晚,有熟悉该政策起草过程的业内专家向赛柏蓝表示:文件所提 “加快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原研药按相同标准支付”,是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及,进一步明确了医保支付标准的政策导向。
该专家表示,此前,十三五医改规划中曾提及“建立健全医保药品支付标准,结合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逐步按通用名制定药品支付标准”,此次《意见》进一步明确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原研药按相同标准支付,反映出国家医保支付标准政策的一个更明确的导向。
但他同时提醒,政策对仿制药研发、生产和临床用药结构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渐进的,短期内不会改变市场竞争格局。
分类实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
明确药品专利实施强制许可路径。依法分类实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提高药品可及性。鼓励专利权人实施自愿许可。具备实施强制许可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强制许可请求。
在国家出现重特大传染病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防治重特大疾病药品出现短缺,对公共卫生安全或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等非常情况时,为了维护公共健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进行评估论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实施强制许可的建议,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法作出给予实施强制许可或驳回的决定。
高新技术仿制药企,减税大幅度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价格政策。落实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仿制药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研发费用,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仿制药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仿制药企业工艺改造。
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出台支持仿制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持续推进药品价格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形成药品价格的机制,做好与药品采购、医保支付等改革政策的衔接。
坚持药品分类采购,突出药品临床价值,充分考虑药品成本,形成有升有降、科学合理的采购价格,调动企业提高药品质量的积极性。加强药品价格监测预警,依法严厉打击原料药价格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
大格局,推动国内药企国际化
对国内药企来说,这是个大文件!
赛柏蓝第一时间请参与该文件起草过程的一位专家进行了解读,他表示:整个文件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促进仿制药研发,是重点解决“有”的问题,让中国市场尽早拥有某些原研药的仿制产品;第二部分提升仿制药质量疗效,是重点解决“好”的问题,要求仿制产品的质量要达到较高的质量要求。
第三部分完善支持政策,是重点解决让老百姓“用得上”的问题,通过系列的政策支持,比如“及时纳入采购目录、促进仿制药替代使用、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激励作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价格政策”等。
一方面激励企业积极的投入仿制药研发创新,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价格,减少老百姓负担,“推动仿制药产业国际化”主要是顺应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使仿制药企业扩大国际市场,促进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意志:淘汰落后、壮大先进药企
这个文件,与国办2016年3月5日发布的《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国办发〔2016〕8号)、2017年5月5日《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17〕37号),一脉相承,旨在解决仿制药的问题。
概括起来,《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可以理解为,需要提高仿制药的质量,让中国老百姓用上质量过硬的好药,否则就被淘汰出局,逐步清理那些质量达不到一致性的药品。
昨日的文件可以理解为,为了保障药品市场供应(尤其是仿制药),在淘汰的同时,也要给予在仿制药研发创新、生产创新方面投入多的企业给予支持。由此,国家政策可以看得很清晰:一手淘汰落后,一手促进先进。
专家点评:有专家向赛柏蓝表示,近年来,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快速推进,该文件的出台,有利于使我国医药产业朝高层提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要求更好的迈进。
- [2017-05-16 16:17:13]35家药企销售费用曝光 有14家超过了20亿!
- [2017-05-03 14:31:02]最新!31省药品两票制政策汇总
全国范围内,“两票制”实施情况,尽在此文!
4月份的最后一周,有4个省份集中发布了本省“两票制”的实施方案。分别是4月24日的陕西、4月26日的甘肃、4月28日的山西和浙江。
截至目前,包括安徽和福建,共计有16个省(首都)出台了实施“两票制”的明确时间表;另有4个省(直辖市)明确表示将在2017年推行“两票制”;11个省(自治区)暂时没实质性的计划。
通过梳理发现,时间表明确的省份,都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各自特点,如过渡期的长短不一——有5个月、也有3个月;又如山西不允许非经营公司进行药品推广等等。
具体情况,请阅读各个省份发布的文件,以供参考。
▍时间表明确
辽宁:2017年6月1日起,分阶段实施
2017年4月13日,辽宁印发《辽宁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2017年6月1日起,全省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启动实施“两票制”。医疗机构在生产企业新的配送关系未确定前,可暂按原渠道采购药品,8月1日后应根据药品采购使用情况及时调整优化配送渠道。2017年9月1日全省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施“两票制”。
湖南:2017年4月11日实施,5个月过渡期
2017年4月11日,湖南发布《湖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自发文之日起启动实施“两票制”,2017年9月30日前为过渡期。2017年10月1日起全省公立医疗机构正式全面实施。
山西:2017年5月1日启动
2017年4月28日,山西发布《山西省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实施方案(试行)》。2017年5月1日起启动实施“两票制”。2017年7月31日前为过渡期。2017年8月1日起,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全面实行“两票制”。
药企,不得委托科技公司、咨询公司等非药品经营企业在我省推广销售药品,不得向这类企业支付费用变相“洗钱”和增加药品销售环节。
陕西:2017 年1 月1 日起实施,半年过渡期
2017年3月4日,陕西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全省公立医院医疗机构实行药品和医用耗材“两票制”的通知》。从2017 年1 月1 日起,全省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医用耗材采购中实行“两票制”。医用耗材实行“两票制”确有困难的,可先在高值医用耗材中实施。过渡期不得超过2017 年6 月30 日。
甘肃:2017年10月1日起全面落实,半年过渡期
2017年4月26日,甘肃8部门联合发布《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实施方案(试行)》 。全省三级公立医院须于2017年10月1日起全面贯彻落实“两票制”,其过渡期为本方案发布后4~5个月。全省二级公立医疗机构须于新一轮药品集中采购中标结果执行起全面落实“两票制”,2018年底前落实到位。
北京:2017年4月8日起落实
2017年3月23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4月8日起,落实药品购销“两票制”。
河北:2017年5月1日起,全省推行
2016年11月3日,河北食药监局发布《河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2017年5月1日起全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计划生育药品、计划免疫药品、中药饮片,可不执行两票制。
辽宁:2017年6月1日启动
2017年3月15日,辽宁省卫计委发布了《辽宁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实施细则(试行)》。要求2017年6月1日起全省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启动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偏远地区允许药品流通企业在“两票制”基础上再开一次药品购销发票。
浙江:2017年7月1日起实施,过渡期3个月
2017年4月28日,浙江医改办发布《在全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示函。
全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推行“两票制”,2017年7月1日起实施,过渡期3个月。药品流通集团型企业内部向全资(控股)子公司或ERP系统与省药械采购平台对接的全资(控股)子公司之间调拨药品可不视为一票,但最多允许开一次发票。
海南:2017年01月11日起,全省推行
2017年01月11日,海南卫计委发布征求《海南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采购“两票制”实施细则(试行)》意见的函。 2017年01月11日起,全省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采购全部实行“两票制”,特别偏远、交通不便的基层医疗机构,允许再开一票。
v 重庆:2017年6月1日起,全部实施
2017年1月3日,重庆发布《重庆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2016年12月31日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两票制”。2017年5月31日前为过渡期;2017年6月1日起,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正式全面实施“两票制”。
四川:2017年4月6日起全省推行
2017年4月6日,四川10部门发布《在四川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发布即日起,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除民族贫困边远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和其他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外全面实行“两票制”。给予5个月的过渡时间。
青海:2016年12月15日起,部分实施
2016年12月12日,青海省政府发布《关于青海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实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2016年12月15日起对目前全省执行的中标药品中,具有直采和一级代理的药品品种实行“两票制”,原配送企业不变。 2017年加快“两票制”实施。
宁夏:201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
2016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流出。2017年1月1日起,全区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供应实行“两票制”。
安徽:2016年11月1日起执行
2016年10月8日,安徽省食药监局印发了《安徽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推行“两票制”实施意见》,2016年11月1日起执行。
福建:2014年实行
2014年6月25日,福建省政府发布《福建省2014年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意见》。取消分片区配送模式,实行全省统一配送。严格实行“两票制”政策。
▍2017年推行,尚缺时间表
天津:2017年全面推行
2016年12月21日,天津卫计委发布《天津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全面推行“两票制”,探索 “一票制”。通过竞争机制提高配送企业集中度,2017年配送企业减少三分之一。
吉林:2017年全省推行,尚未有确切时间
2016年11月4日,吉林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加快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年起,在全省推行公立医院采购药品“两票制”。
上海:2017年4月开始执行
有报道显示,上海“两票制”将从今年4月开始执行。将在7月1日前,由两家医药商业龙头开始实现两票制配送,并在区域市场以两家商业龙头为主,金额占比达到近90%。
广东:2017年推行,无明确时间表
2016年09月14日,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2017年起, 稳步推行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两票制”和药品耗材采购院长负责制。
▍暂无方案
内蒙古:尚未制定方案
内蒙古卫计委2017年3月22日发布通知: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部门将配合有关部门,制定药品采购实行“两票制”实施方案。
黑龙江:药品暂未有方案
2016年12 月 13 日,黑龙江省卫计委发布《关于全面巩固扩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全省63 个县(市)域内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全部参加公立医院改革,采购执行两票制。
从2017年4月30日起,黑龙江省首批检验结果互认118家试点医疗卫生机构要率先实行检验检测试剂采购两票制。
湖北:暂无详细方案
2016年9月26日,湖北卫计委印发《关于推进直接挂网药品带量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推行“两票制”。
江苏:未有实施时间表
江西:鼓励推行,尚未有确切时间
2016年7月7日,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16年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积极鼓励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推行“两票制”。
山东:全省没有时间表
2016年10月3日,山东卫计委发布《2016年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执行新一轮药品集中采购结果的通知》。表示:济南、青岛、东营、潍坊、威海、滨州6个市稳步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
河南:未有实施时间表
贵州:暂无推广方案出台
云南:鼓励推行,未有明确方案
2016年7月5日,云南省政府印发《云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鼓励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推行“两票制”。
新疆:未有明确时间表
2017年3月31日,乌鲁木齐晚报报道,2017年新疆医改做好10件大事包括:大力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
西藏:未有明确时间表
2016年11月4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西藏自治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方案(2016版)》的通知。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两票制”。
- [2017-04-17 15:19:52]国务院部署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群众提供优质便利医疗服务;部署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打造平安校园;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草案)》。
会议指出,建设和发展医联体,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基层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一要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因地制宜探索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县级医院牵头,组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城乡医疗机构或专科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医联体,大力发展面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二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通过派遣专家、专科共建、业务指导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在医联体内实现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实行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药品共享。建立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等中心,在医联体内提供一体化服务。不同医联体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三要加快落实分级诊疗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内把所有贫困人口纳入服务范围。鼓励和引导居民到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检查、住院等服务,畅通术后恢复期、重症稳定期等患者向下转诊通道。鼓励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加入医联体。四要加大政策支持。探索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分配激励机制。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将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医务人员在医联体内流动执业一般不需办理相关手续。以改革创新更好满足群众疾病预防、方便就医和护理康复等需求。
记者了解到,所谓“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是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卫生医疗能力提升和共同发展,通过医疗资源横向或纵向的整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医生和患者流向基层,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专家表示,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是落实国家医改政策的重要方式,是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建立合理有序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
湖南省卫计委副主任龙开超表示,让基层医院具备准确判断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小病治得好,大病不耽误,才能留住病人;让大医院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诊疗流程,避免重复检查,流程清晰明确,才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大医院与基层医院间需要建立紧密的联系,打通整个省市县医疗资源的医疗联合体,将成为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
目前,各地医联体建设步伐正在加快。北京市已经明确,2020年全市将成立不少于50个医联体,医联体内三级大医院预留30%号源用于社区预约转诊;基层诊疗人次占北京市总诊疗人次比例不低于65%。此外,湖南、江西、湖北、河南等地也成立了多个医联体平台。
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锐告诉记者,应实现医联体从“联体”到“联心”,推动整合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中要明确,建设医联体,发挥三级医院的引领作用,绝不是让大医院再次扩张,跑马圈地,而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辖区内的医疗资源通过医联体实现有机结合,为实施分级诊疗铺路。
- [2017-04-11 08:34:42]控销特色产品与终端有约
任何一种营销模式的出现都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产物,市场决定模式,而不是模式决定市场。当市场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企业的营销模式必然要随之改变。
这几年控销模式火了!火的原因不外乎是随着医药行业逐步规范,竞争日益激烈,其他营销模式渐渐不灵了,而采用控销模式的企业却逆势而行,业绩不断刷新。于是,控销模式被众多企业视为一条营销突破的新出路,不但普药企业纷纷加入控销阵营,就连品牌企业也不甘寂寞,进入控销领域。控销模式渐渐从默默无闻到火遍天下,从无序操作到形成多种营销模式。
从OTC市场的角度来看,渠道和终端的变化,决定了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引发营销模式的适应性变化,控销模式的发展也是如此。
详细请查看:http://www.yyjjb.com/html/2017-03/30/content_245575.htm
- [2017-03-28 08:27:11]医保目录扩容为儿药打开新一轮发展空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正式公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本版医保药品目录中,儿童用药新增品种91个,明确适用于儿童的药品或剂型达到540个。业内人士认为,这将进一步加强儿童用药的保障力度,也为相关儿童制药企业打开新一轮的产业发展空间。
新版《医保目录》增91种儿童用药
达因药业研发中心总经理何淑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2017版医保目录增加儿童药可以看出,医保目前鼓励创新,同时也说明国家对于儿童用药重视程度的提高。“更多儿童用药进入医保以后,对患者来说可以减轻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都经过了层层筛选,对儿童用药安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虽然此举增加了制药企业对儿童用药的重视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上儿童专用剂型仍然异常短缺。据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儿童专用的只有60种,比例仅占1.7%,儿童专用剂型、专用规格、专用口味的药物严重短缺。2011年至2013年,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进行的一项国内儿童用药现状调查显示,在15家医疗机构供患儿使用的6020种药品中,儿童专用药仅45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一项统计表明,国内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所谓儿童药,更多的只是成人药的减量版。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儿童药纳入医保等各种利好政策叠加之下,将进一步刺激儿童药市场发展,儿童药市场将是一片蓝海。有研究报告称,2016年1月1日起“二孩”政策的实施,每年带来100万至200万新生儿,2018年新生儿数量有望超2000万,这个数字将直接刺激儿童药市场需求的大幅攀升。
儿童药研发短板正在补齐
目前我国儿童药研发仍然有一些障碍亟待破除,比如在研发方面,儿童药还未与成人药品研发相区别,这对于一部分企业来说是短板。
“目前,我国儿童用药‘吃靠掰,量靠猜’现象仍然存在。”何淑旺表示,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作为特殊的用药群体有自己独特的生理特点,在不同时期内儿童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都有所不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成人用药高,因此儿童药的各项指标比成人药要求更严谨、剂型要求更高。此外,临床数据、口味的特殊调整等都增加了企业的研发成本。
要解决儿童药短缺现状,须进一步提高药企的研发生产积极性。药物研发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研发部门应针对儿童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进行药物研发。何淑旺告诉记者,达因药业目前研发投入不低于每年销售收入的5%,2016年这一数额接近7000万,2017年的研发预算将超过一个亿。
“从儿童用药来讲,达因的研发投入是比较高的。”据何淑旺介绍,这几年,达因加大了研发的投入,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针对儿童用药的特点,我们开发了一些核心技术,搭建了先进的技术平台,剂型涵盖了口服液、滴剂、颗粒剂、干混悬剂、口腔崩解片、透皮贴剂、膜剂、肺部吸入剂、外用软膏等儿童最适宜剂型。以后我们会针对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加大研发力度,同时涵盖儿童罕见病治疗药物,并在相应的药物上做一些剂型和口感上的改良。”何淑旺说。
目前达因药业在研的儿童用药产品大概有40多种。已经上市的明星产品“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盖笛欣”(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深受行业、专家和市场的认可。2016年,伊可新接连斩获国内多项来自制药行业、销售终端以及母婴行业的殊荣。
药企致力量身定制儿童药
近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儿童专用药的重视和投入,为儿童药申报审评及研发等方面提供利好新政。达因药业集团总裁杨杰表示,儿童制药行业应树立“量身定制”理念,以儿童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专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监管来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
达因药业始终以“使千千万万中国儿童健康强壮”为己任,并以“量身定制儿童药物”为践行目标。杨杰透露,按照量身定制儿童用药的研发理念,公司确定了清晰的研发思路:首先,针对国内上市药物进行改善口感、丰富剂型、完善规格的研究工作;进行国外药物的国产化工作;进行原始创新工作,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儿童药物的研发工作。
杨杰表示,面对国内儿童药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制药企业,不能逃避,当务之急是要弄清楚儿童短缺的是什么品种,同一成分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须进行不同剂型、规格及口味的药学研究,完善儿童临床数据。“药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也不是生产出来的,是设计所赋予的。质量源于设计,只有量身定制,儿童用药的安全才能真正保证。”杨杰说道。
- [2017-03-07 08:39:22]一图知晓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医药重点
- [2017-03-06 08:50:08]传统普药企业70%将消失?
医药网3月1日讯 普药企业未来只会剩下不到30%!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即将实现的未来!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有4个方面原因:
1.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大限即将到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定:289个品种在2018年底要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而且,本次一致性评价工作在惩戒措施上,力度也很大:至2018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品种未通过评价的,不得上市。其他品种,自首家品种通过评价后,其他同品种在3年内未通过评价的,不得上市;药品批准文号有效期届满时仍未通过评价的,予以注销;同一品种达到3家以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在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等方面不再选用未通过评价的品种。
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一个品种的费用大约在300万~500万元左右,甚至更多。
我国现有药品生产企业4867家,其中75%为年销售额不足5000万元的小企业。这些企业有的单产品一年的销售额都没有500万元,而且普药利润很低。很多普药企业一年的利润好点的能过千万元,差的才几百元万,这点家底用来做一致性评价只能过几个品种。在普药企业靠多品种生存的现实下,这些企业将面临很大挑战。
即便这些企业愿意投入,就以这些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也未必能行,更何况还有许多企业的产品估计根本就过不了关。也就是说,2018年之后,很多企业的产品批文就没有了!
2.市场环境变化将对现有的普药商务分销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任何一种营销模式一定有其存在的市场需求。
采用普药商务分销模式的医药企业,主要以经营普药为主。由于同质化竞争严重,普药价格透明化,且价格低,利润低,不适合对空间要求较高的终端运作模式,所以大部分普药企业采取普药商务分销模式。
本来这种模式是通过一二三级商业分销的形式,将企业的产品分销至终端。然而,由于国内医药商业公司众多,商业公司为了生存,向上抢厂家的产品资源,向下抢终端的资源,将一个正常的商业分销体系生生搞成了大批发模式,而且是以价格战为主的大批发模式。当各个医药商业公司都不是在商业流通本身挣钱,而是依靠票和税来挣钱的时候,商业分销体系就被完全异化了。
不过,随着医药流通领域改革,特别是新GSP的推进,以及“营改增”、终端索票等税务方面的改革,推高了商业公司的运营成本,使医药商业公司原有的运作模式受到影响,这将导致医药商业公司的未来只有两条路,要么成为配送型公司,要么成为专业代理公司。也就是说,普药企业原先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
可我们所见的是,众多普药企业的营销模式还停留在一级商压货模式上,连二级分销都谈不上,更别说“深度分销”就只是厂家挂在嘴边的一个概念而已。如果普药企业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快速转向终端营销模式,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大多数普药企业只是凭感觉、凭经验进行产品销售(营销根本就谈不上),不了解商业运营的常识,玩的是关系,靠的是资源和政策,没有在营销模式上动过脑筋,企业营销模式老化,面对市场变迁,难以适应。
3.人员老化导致大部分普药企业渐渐难以适应市场。
普药企业建厂时间长,销售人员的年龄普遍较大。这些销售人员在普药黄金期已经获得了既得利益,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取心、奋斗精神渐渐被时间的洪流所磨灭。
人员老化的不仅仅是销售人员,在众多普药企业的关键岗位上,人才老化更加严重,缺乏创新型人才。企业从上到下对市场的变化不敏感,对新的营销模式不感兴趣,畏惧变化,畏惧新事物,畏惧尝试新模式。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巨变的当下,仍然不愿意改变,即便是在控销模式如火如荼的今天,就连处方药企业都在大举进入控销市场的时候,还是抱着老旧的营销模式不放,这样的企业将与市场渐行渐远,最终被市场所抛弃。
4.产品老化是普药企业遭遇发展瓶颈的根本原因。
从市场发展来看,将来只有两种普药企业能够生存。一种是规模型企业,靠规模制胜。这种企业往往是集团型企业,或者品牌型企业,有资金实力,有技术优势,有规模化生产的优势。另一种是有特色产品的企业。特色产品独家或者生产厂家较少,避开了与大厂家的竞争,通过深耕终端,获得生存空间。
而现实是普药企业普遍规模小,利润低,特色产品少,很多厂家根本就没有特色产品,靠大普药生存,产品老化,没有前景。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之所以走到今天,大部分根本就没有把产品的更新换代当回事,一方面是不知道上什么产品好,另一方面是得过且过,在新产品方面不愿意投入。
产品是企业的命脉,企业生存靠的就是有适合市场的产品,产品老化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致命的缺陷。